投资的世界:最幸运的并非是赚钱,而且还能赚时间
每个人纠结的现在,都来自一个草率的过去,变成走向一个遗憾的未来。人的行为和思维是有惯性的,要想彻底改变并不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时间越长越越积重难返。所以,从一开始就深思熟虑的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优秀的企业和投资人具有相同的特征,那就是不断的进步,拉开与参与在能力上的距离。以5年的时间看企业,原本差不多的布局中优秀者脱颖而出一骑绝尘。以5年的时间看人,本来差不多的水平中优秀者连上几个台阶,知识素养的k线走势完全呈现大牛股特征。而大多数人的能力却始终处于st的边缘。
长期来看股市中的投资收益达到综合能力,股市不但在反映企业价值上是有效的,其对投资人能力的反映同样是有效的。股民们的悲哀在于总是本末倒置,始终幻想高收益,一年从来不一为这种收益的基础添砖加瓦。n年下来一看还是在原地打转,在自作聪明中浪费生命,在浮躁悔恨中不断轮回。
价值投资是严密系统的方法论,不是优美空洞的心灵鸡汤;长期持有是复利的理性选择,不是骗子的避风港;投资境界是长久学习践行的自然结果,不是神奇玄妙的宗教修行。别把本来复杂的弄得太简单,也别把本来简单的搞得太复杂,这既是一个人投资悟性的体现,也是投资这行终身的自我修养。
春秋陶朱公的《商训》中提到“能安业,厌倦喜新商买大忌;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量哲;能远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这些正好对应投资中的专注守拙,对风险和机会转化的敏感性,以及保持前瞻看问题的习惯。可见自古做生意要成功的基本原理都是相似的,困难的是真正理解其内涵并抵制诱惑的坚持。
投资上有两种悲哀:第一,总是试图用一种投资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解释所有现象,唯我独尊容不得其他人和方法;第二,总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投资方法,意识不到第一种人成为了偏执狂稍不如意就批判市场以真理自居,第二种人变成墙头草永远都不能加固一次。得失的必然,于是左顾右盼患得病失。
未来优势型大牛股的特征:初期业务处于某种迷雾中,市场走向业务空间和竞争优势都不甚了。但是转变公司逐步进入优势蒸发期,业绩呈现出“总是超预期”的特征。与之伴随的,是其竞争优势和成长空间的逐渐显着性,市场预测随之从经常性平价甚至折价,进入经常性溢价。长周期双击达成。
曾经说了很多投资未来优势型企业的原因,但实际上几乎同样可以理解投资一个未来优势型的国家同样是关键性的。优势释放初次的公司总是不如伟大企业的绩效惊艳,规章完善,处处洋溢着着“高大上”。但对于具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投资人而言,这样的公司反而提供了长长的雪道。公司如此,国家其实也如是。
一些公司在顺风的时候,确实好像傻子也能经营躺着都能赚钱,其实这就像在牛市的时候傻子赚的钱也可能最多一样。“护城河”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好东西推到商业世界里“有限性”和“均值回归”从来铁面无私,对企业中长期经营态势的判断,是个复杂但极其重要的功课。
确实有些生意多年年都不变,而是不代表其价值含量也是静止和始终处于初始状态。生意模式可以不变,但其内外部驱动力,增长的弹性,业务再复制的潜力等等可能不变吗?企业内在价值这个东西,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看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中国的改革当然引人注目而且势在必行,但被忽略的是当今世界相当多的国家一样面临着改革的压力。甚至能量。谁能先一步下决心并具有执行力,谁就在下一竞争中占得了先机,也许30年后的国际格局与此今天谁更富有行动力。
“获取稳健的回报”是一句很安全的话,但除非已经已经有很大的基数,否则所谓的“稳定的获取每年20%”既没法达到财务目标也没有具备。长期来看要获得25 %的复合收益率确实极其艰辛,但投资回报的另一个特点却是回报率极大的“不均匀性”。认识到这种不均匀性的原因和意义,才能提高成功概率。
其实有复利的规律在,收益率并不急于在一时,只要不犯大错坚持做对的事情,良好的回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投资人真正最幸运的,实际上既赚钱,又可以赚时间-绝不把时间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自由安排关注的事儿。让赚钱为生活服务,而不是生活为赚钱服务,这才是投资最珍贵的地方!
那个那只不过是风还没停而已。这个世界上要想混点儿名气,没有什么比咬死一个方向更聪明的方法,因为你总预算一次,甚至可能很久很久。但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人,也没有比这样做更愚蠢的了。
当然,如果隐藏掉那些繁琐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过程,不说出来那些业务分析过程中步伐推进的商业逻辑,不给你看见大量的思考过程和不断讨论中的持续进步,只是直接称为一个结果和大致的原因,那么看似确实是“很简单”的。
大多数人总是着眼于最终结果上的差异,更多些致命愤愤不平和叹不公平不幸运者。但如果也愿意看看造成这种差异的过程,恐怕会使人清醒很多。例如,如果把那些优秀投资人所读过的书,所写过的思考,所付出的勤奋列来比比,估计失败者中99%是不好意思对这种差异说什么的。人无自省,事无善果。
在投资中犯错是难免的,差异在于错误的等级不同。一般的错误,严重的错误,致命的错误,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已经足够导致财务结果的天差地别。集中发生的一般错误往往开始严重的错误,执迷不悟的严重错误可能导致致命的错误。故事开始时可能是因为专业因素,但最终的惨案大多是因为性格因素。
公司的投资价值通常与信息的时效价值成反比。最脆弱的公司,一点新的行业新闻和政策动向都需要小心,否则不定哪天就成为了大拐点。正常的公司,起码每年的年报和相关的报告是很重要的,缺了这些来年的经营就很难判断了。最优秀的公司,极端点儿讲几年不怎么关注也问题不大,它总会自己照顾好自己。
一般而言,我是很不喜欢“战略转型”的公司的,特别是那种因为可见的行业不景气而提出转换的。这种公司一般说明其前瞻性比较差,通常没有什么真正的战略,资本市场对于能提出一个诱人转化前景的公司容易给赞,这时的高溢价要非常小心,很容易成为陷阱。
最好的投资人的经历(特指股市经历)应该是拍成电影让人看着打哈气那类的。这正是孙子兵法讲: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意思。明白这点的人,其实应明智的少谈自己股市的惨烈生死搏击和惊人的戏剧化转折,那真是自黑。
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投资圈也不例外。但相比较而言这个圈子还是简单很多,这倒不是说干这行的人能有多纯洁,而是这行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一点在于:业绩才是硬道理,而业绩这东西是互相吹捧也无用或者棒杀不了的。
高估低估都是表象,价值周期,生意特征,可确定性上的不同才是根本。代表投资上的优劣之分。但是理解溢价与折价的基本原理,却是判断“错误定价”的基本原理。否则,成长陷阱或价值陷阱迟早会不期而遇。
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相比较机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注和时间。可这两点恰好也是最不被散户意识到的。几乎什么东西都搞,天天急不可耐,某些点就足够让一个本来的聪明人输掉底裤。
初学者总对“操作体系”这词儿感觉很神秘,更想得到些“几个持股,分几次买入,间隔几个替换”之类的秘籍。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和可以灵活处理的。我本人既曾全仓过1支股票,也曾分散持有5、6个;既有花了1年半时间慢慢建仓的,也有发现第二天就一次性买足仓的。这事儿不能盯表面。
从几年的周期来看,真正具有重大操作意义的时刻并不多。关键是这种时刻出现时你要富有行动力,其他的垃圾时间仍然随它去好了。寻机操作的原因是因为不满意,如果局面很满意,不操作其实就是最好的策略。但如果局局不满意,重点也应该是寻机,而不是操作。瞄准不行,扣扳机再勤奋也是枉然的。
投资的世界里单谈任何一个独立的“点”都没啥意义,否则投资就不会那么难了。护城河不等于业绩增长,业绩增长也不等于投资价值,投资价值不等于业绩前景要好,长期投资价值更不等于等于绝对必涨,短期涨了还不等于验证了正确的投资逻辑……把这些糊涂账都都弄明白了,投资才算是入了点门。
“买好的和买得好”哪个更重要?当然都重要,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好的”,那么既不可能买好的更难买的好。那种“总是贵”们不就是如此那么?其实回顾一下就很清楚,哪怕是超级牛股也大多出现过很便宜的时候,甚至根据年计的不断低迷。那时候“总是贵”们在哪里呢?价格当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当然我无意贬低低以低价作为优先的投资方法,市场中可以赚钱的方法很多。但我个人选择与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因为我选择在阳光下生活。那些终日与垃圾公司斗智斗勇的活儿太累人烦心了,既然是个自由选择的市场,为什么不选择愉悦呢?如果投资意味着天天挣扎在狡诈欺骗和怀疑中,我宁愿不做了。
在每个年度结束之后,我几乎想不起来哪个印象深刻的日k线。任何一个猛烈的交易日放在周等级就弱化了,放在月等级就不值一提了,放在年等级就对于眼睛盯着企业经营的投资人而言,可能投资记忆中最难忘的日子都是和交易无关的吧。
但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出怎样才算是“能力”?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看到公司确实在没有条理清晰的理解到底什么是能力圈之前,匆忙确认所谓的能力也许比没有能力更危险。
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在基础不扎实的时候大谈什么境界是扯淡啊。投资这条路可以夸张夸大其谈,可最终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没境界也能赚钱,没起码的知识和方法论那可是能赔掉底裤。境界最终是修养,品性和价值的自然结果,急不得。
对做实业的人而言,要把所有的利益都放在“怎样把生意做好”。但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更多的思考应该是“什么才是好的生意”。需要在自己的行当里找到最正确的路和最优秀的人来完成一项事业,投资者则是分享到最好的生意和企业家的劳动成果。投资提供了原本不可能的很多选择,感恩并善用。
在选择股票的时候,我有一个小邪门歪道,就是看看我的队友是谁,反对派又是什么人。一些时候我对一些公司和时机并没什么感觉,但这个公司的支持者大体是一个什么如果您发现自己热爱的公司后面跟着一大队的“雏儿”,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但对我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我的投资方法也想不出有什么需要与时俱进的。因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经常不会被证券制度或者新的工具所改变。其实我看到的是,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东西也早已成功,而未掌握根本规律有再多的新玩法也是枉然。
无论是在产业界,科技界又或者是投资界,一个几乎是普适的定律是:那些最喜欢在媒体上洋洋洒洒写文章指点江山的,或者最热衷于巡回演讲的,其实际工作业绩往往都是在最高的比较差劲的。论点吸引热点和诡辩,通常是高手,但看其执掌的企业或产品却大多三流开外。媒体的宠儿,往往与真正优秀的事业无关。
在生活中,孤独可能是一种无奈。但在投资中,孤独却是一种品质。寂寞只需要呼朋唤友吃喝玩乐马上消解,孤独却呼唤的是一种同频的心灵感应。孤独是投资的一种常态,从忍受孤独到享受孤独,也许是一种成熟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兼而有之。它带来心灵的沉静和思维的通透,而盈利只是它的附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