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些生意多年年都不变,而是不代表其价值含量也是静止和始终处于初始状态。生意模式可以不变,但其内外部驱动力,增长的弹性,业务再复制的潜力等等可能不变吗?企业内在价值这个东西,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看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中国的改革当然引人注目而且势在必行,但被忽略的是当今世界相当多的国家一样面临着改革的压力。甚至能量。谁能先一步下决心并具有执行力,谁就在下一竞争中占得了先机,也许30年后的国际格局与此今天谁更富有行动力。

“获取稳健的回报”是一句很安全的话,但除非已经已经有很大的基数,否则所谓的“稳定的获取每年20%”既没法达到财务目标也没有具备。长期来看要获得25 %的复合收益率确实极其艰辛,但投资回报的另一个特点却是回报率极大的“不均匀性”。认识到这种不均匀性的原因和意义,才能提高成功概率。

其实有复利的规律在,收益率并不急于在一时,只要不犯大错坚持做对的事情,良好的回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投资人真正最幸运的,实际上既赚钱,又可以赚时间-绝不把时间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自由安排关注的事儿。让赚钱为生活服务,而不是生活为赚钱服务,这才是投资最珍贵的地方!

那个那只不过是风还没停而已。这个世界上要想混点儿名气,没有什么比咬死一个方向更聪明的方法,因为你总预算一次,甚至可能很久很久。但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人,也没有比这样做更愚蠢的了。

当然,如果隐藏掉那些繁琐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过程,不说出来那些业务分析过程中步伐推进的商业逻辑,不给你看见大量的思考过程和不断讨论中的持续进步,只是直接称为一个结果和大致的原因,那么看似确实是“很简单”的。

大多数人总是着眼于最终结果上的差异,更多些致命愤愤不平和叹不公平不幸运者。但如果也愿意看看造成这种差异的过程,恐怕会使人清醒很多。例如,如果把那些优秀投资人所读过的书,所写过的思考,所付出的勤奋列来比比,估计失败者中99%是不好意思对这种差异说什么的。人无自省,事无善果。

在投资中犯错是难免的,差异在于错误的等级不同。一般的错误,严重的错误,致命的错误,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已经足够导致财务结果的天差地别。集中发生的一般错误往往开始严重的错误,执迷不悟的严重错误可能导致致命的错误。故事开始时可能是因为专业因素,但最终的惨案大多是因为性格因素。

公司的投资价值通常与信息的时效价值成反比。最脆弱的公司,一点新的行业新闻和政策动向都需要小心,否则不定哪天就成为了大拐点。正常的公司,起码每年的年报和相关的报告是很重要的,缺了这些来年的经营就很难判断了。最优秀的公司,极端点儿讲几年不怎么关注也问题不大,它总会自己照顾好自己。

一般而言,我是很不喜欢“战略转型”的公司的,特别是那种因为可见的行业不景气而提出转换的。这种公司一般说明其前瞻性比较差,通常没有什么真正的战略,资本市场对于能提出一个诱人转化前景的公司容易给赞,这时的高溢价要非常小心,很容易成为陷阱。

最好的投资人的经历(特指股市经历)应该是拍成电影让人看着打哈气那类的。这正是孙子兵法讲: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意思。明白这点的人,其实应明智的少谈自己股市的惨烈生死搏击和惊人的戏剧化转折,那真是自黑。

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投资圈也不例外。但相比较而言这个圈子还是简单很多,这倒不是说干这行的人能有多纯洁,而是这行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一点在于:业绩才是硬道理,而业绩这东西是互相吹捧也无用或者棒杀不了的。

高估低估都是表象,价值周期,生意特征,可确定性上的不同才是根本。代表投资上的优劣之分。但是理解溢价与折价的基本原理,却是判断“错误定价”的基本原理。否则,成长陷阱或价值陷阱迟早会不期而遇。

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相比较机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注和时间。可这两点恰好也是最不被散户意识到的。几乎什么东西都搞,天天急不可耐,某些点就足够让一个本来的聪明人输掉底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