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总对“操作体系”这词儿感觉很神秘,更想得到些“几个持股,分几次买入,间隔几个替换”之类的秘籍。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和可以灵活处理的。我本人既曾全仓过1支股票,也曾分散持有5、6个;既有花了1年半时间慢慢建仓的,也有发现第二天就一次性买足仓的。这事儿不能盯表面。

从几年的周期来看,真正具有重大操作意义的时刻并不多。关键是这种时刻出现时你要富有行动力,其他的垃圾时间仍然随它去好了。寻机操作的原因是因为不满意,如果局面很满意,不操作其实就是最好的策略。但如果局局不满意,重点也应该是寻机,而不是操作。瞄准不行,扣扳机再勤奋也是枉然的。

投资的世界里单谈任何一个独立的“点”都没啥意义,否则投资就不会那么难了。护城河不等于业绩增长,业绩增长也不等于投资价值,投资价值不等于业绩前景要好,长期投资价值更不等于等于绝对必涨,短期涨了还不等于验证了正确的投资逻辑……把这些糊涂账都都弄明白了,投资才算是入了点门。

“买好的和买得好”哪个更重要?当然都重要,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好的”,那么既不可能买好的更难买的好。那种“总是贵”们不就是如此那么?其实回顾一下就很清楚,哪怕是超级牛股也大多出现过很便宜的时候,甚至根据年计的不断低迷。那时候“总是贵”们在哪里呢?价格当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当然我无意贬低低以低价作为优先的投资方法,市场中可以赚钱的方法很多。但我个人选择与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因为我选择在阳光下生活。那些终日与垃圾公司斗智斗勇的活儿太累人烦心了,既然是个自由选择的市场,为什么不选择愉悦呢?如果投资意味着天天挣扎在狡诈欺骗和怀疑中,我宁愿不做了。

在每个年度结束之后,我几乎想不起来哪个印象深刻的日k线。任何一个猛烈的交易日放在周等级就弱化了,放在月等级就不值一提了,放在年等级就对于眼睛盯着企业经营的投资人而言,可能投资记忆中最难忘的日子都是和交易无关的吧。

但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出怎样才算是“能力”?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看到公司确实在没有条理清晰的理解到底什么是能力圈之前,匆忙确认所谓的能力也许比没有能力更危险。

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在基础不扎实的时候大谈什么境界是扯淡啊。投资这条路可以夸张夸大其谈,可最终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没境界也能赚钱,没起码的知识和方法论那可是能赔掉底裤。境界最终是修养,品性和价值的自然结果,急不得。

对做实业的人而言,要把所有的利益都放在“怎样把生意做好”。但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更多的思考应该是“什么才是好的生意”。需要在自己的行当里找到最正确的路和最优秀的人来完成一项事业,投资者则是分享到最好的生意和企业家的劳动成果。投资提供了原本不可能的很多选择,感恩并善用。

在选择股票的时候,我有一个小邪门歪道,就是看看我的队友是谁,反对派又是什么人。一些时候我对一些公司和时机并没什么感觉,但这个公司的支持者大体是一个什么如果您发现自己热爱的公司后面跟着一大队的“雏儿”,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但对我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我的投资方法也想不出有什么需要与时俱进的。因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经常不会被证券制度或者新的工具所改变。其实我看到的是,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东西也早已成功,而未掌握根本规律有再多的新玩法也是枉然。

无论是在产业界,科技界又或者是投资界,一个几乎是普适的定律是:那些最喜欢在媒体上洋洋洒洒写文章指点江山的,或者最热衷于巡回演讲的,其实际工作业绩往往都是在最高的比较差劲的。论点吸引热点和诡辩,通常是高手,但看其执掌的企业或产品却大多三流开外。媒体的宠儿,往往与真正优秀的事业无关。

在生活中,孤独可能是一种无奈。但在投资中,孤独却是一种品质。寂寞只需要呼朋唤友吃喝玩乐马上消解,孤独却呼唤的是一种同频的心灵感应。孤独是投资的一种常态,从忍受孤独到享受孤独,也许是一种成熟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兼而有之。它带来心灵的沉静和思维的通透,而盈利只是它的附带品。